吉隆坡永春会馆文史馆

永春的


永春在哪里?

 

永春有多大?

 

永春有多少个乡镇?

 

看了本章节,就能对永春有个基本的槪念。

图 1

永春县所在位置

永春的地理环境

永春地形呈带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百米左右至一千多米,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以蓬壶镇马跳为界。东部地形以丘陵和河谷阶地为主,其间多盆地。发源于雪山的桃溪为永春最长的河道,流经锦斗至蓬壶之后即渐趋平缓,抵逹达埔之后往东,河谷阶地即比较宽旷,桃溪两岸人口开始逐渐增多。石鼓、吾峰、五里街、桃城、东平、岵山这些紧邻相连的乡镇所在地区是永春县最适于农耕,也是商业活动发展得最蓬勃的所在。此外,在东半部靠北处的苏坑、呈祥、介福等乡则属中低山地带,最偏东的湖洋另成一小盆地,有湖洋溪穿流而过,亦是永春县农耕发达的区域。 永春西部多山,有一千米以上的中山五十八座,地势上处处峻岭交错,因而所辟道路十分崎岖,交通非常不便,民国时期,在西部定居的人口仍远较东部来得少。再者,西部较大两条溪流一都溪和坑仔口溪,但不适于航行。溪流所经之地形成几处较大的溪谷。一都、横口、下洋、桂洋、坑仔口、玉斗等乡镇其间有不少幽壑高岩。西部的溪流因地势关系不宜航行,与外界联系的管道不像东部通畅,鸦片战争后人口外流的比率不如东部严重。 在清末民初时期,永春东部乡镇人口严重外移,主因是永春对外的唯一水路—桃溪,可直通泉州港到海外,桃溪流经永春东部的核心地带,为东部人民通往海外提供了便利性。桃溪通往泉州的航行历史在宋朝开宝二年(969年)已开始,当时的知县林滂率领之下,开凿了桃溪下游的马甲、山门、滑石和西涵四个险滩,自此船只可出东关入南安直达泉州。 1 桃溪在永春境内四十多华里的航道中,出东关桥之前进入南安县境前就有石鼓潭(在石鼓镇)、许港(在五里街)、真武殿(在石鼓镇桃场村)、义烈殿(在桃城镇)、西垻(在五里街)、交通桥下(在桃城镇)、长厅(在东平镇)、太平(在东平镇)、东关等几个停靠点。清末至民国时期,仅东关一带就有木帆船一百多艘。2 可见永春桃溪的船运在当时对外连系、货运往来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因地利之便也累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与海外地区已建立联系管道,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巨变,因为占了交通地利之便,远比内陆地区容易引发移民潮。属于内陆县的永春东半部因地理条件具备移居海外的便利性,因此也在发生移民潮的含盖区域之内。相反的,永春西部因山林密布,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部份地方的陆路交通仍未进行开发,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因讯息传达落后与交通不便而未引发移民潮。
图 2

永春各乡镇人口组成结构

永春各乡镇分布图

资料来源:《永春简史》

整体而言,西部发展农耕的条件远逊于东部和北部,人口因而较少。就人口密度资料来比较,即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东部乡镇大量人口外流之后,西部乡镇的人口密度仍远较东部为低。1964年全县人口密度倒数5名的乡镇为坑口仔、桂洋、横口、一都及下洋等,均是位于西部的乡镇。若以总人口数来作比较,横口、下洋、桂洋、坑口仔、锦斗、玉斗及一都在全县的排名也分别位列倒数2、5、6、7、8、10与12位。这七个西部乡镇的土地面积占了全县的43.91%,但人口却只占全县总和的18.68%。若非清末民初大量人口外流,永春东西部人口数之差距还会更大。

表 1

1964年永春各乡镇人口密度比较

注:东关乡在当时隶属东平乡,桃城镇人口未包含县城人口在内。另土地面积未包含华侨果农场和城关镇。
资料来源:《永春县志》

永春县目前共有18个镇和4个乡。按照永春县政府侨务办公室在2006年所做统计资料显示,西部的一都、横口、下洋及玉斗这几个乡镇的国外人口不及一千人,各乡镇中,国外人口最多者为桂洋镇(42.2%)和锦斗镇(43.48%),但仍不及国内外人口加总的一半,这是因为西部乡镇在过去移居海外者较少。

位于永春县东半部的湖洋、外山、东关、东平、桃城、五里街、吾峰、介福、岵山、仙夹、石鼓、蓬壶,以及达埔等乡镇的旅居国外者及其后代的人数,均远超过目前留在国内者。上述的东半部乡镇的海外人口总共726,048人,占了海外永春人人口总数的百份之九十五。从有关的数据说明了目前海外永春人的祖辈们,主要来自永春县东半部。

表 2

2006年永春各乡镇海内外人口比较 

资料来源: 永春县外事侨务办公室

海外永春人的祖籍地主要集中在达埔、蓬壶、桃城、湖洋、石鼓、岵山、东平、东关及五里街等乡镇。其中七个是贴近县城周围的市镇。这八个镇的海外人口加总就占了海外永春人的84.86%。这些地方在清末民初遭受匪祸最严重破坏的地方,因而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导致今日的海外人口均超过国内人口,尤其东平、东关及岵山镇,国外人口竟高达七成以上。

1 梁天成等编:《永春县志》,页428。
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