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永春会馆的
1931年落成的吉隆坡永春会馆,
于1999年完成重建。
1979年和 2001年分别成立了青年团和妇女组,
为吉隆坡永春会馆组织拓展奠定了基础。
吉隆坡永春会馆的重建与组织的拓展
吉隆坡永春会馆的重建历程
马来亚光复之后不久,吉隆坡永春会馆的组织即迅速恢复正常操作。1946年选出二战后首届理事会,絶大部份战前的董事会成员也出任新届董事会的要职。两位前会长颜滂祜和林世吟分别担任正副会长职。前副总会长黄振秀和前总理陈喜启则重新出任原职。二战前董事会担任要职的陈石相出任财政,文牍由颜温受接任,查账员为陈松孝和林世希。1会馆的会务没有因为之前的日军的侵略而断层,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后的这一批董事们,有多位曾是创会元老,感念创会的艰辛而留任要职。值得一书的是,李世通、李家耀,以及李延年三兄弟在战后均同时进入董事会。此外,华教斗士林连玉也在战后首届理事会获选为董事,开始参与吉隆坡坡永春会馆的会务。2
1952年李延年接任会长,开始带领吉隆坡永春会馆积极参与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会务,提升永春社群在吉隆坡华社的影响力。同时,也为会馆大厦的重建计划掀起了序幕。1959第一次提议进行重建计划,虽然董事会已通过,但因政府条例诸多限制而中止。其后经过多次提案或因图测被政府否决,或因计划变更导致重建计划迟迟未能落实。1981年董事会通过林维德提出的扩建为九层大厦的计划、1985年新上任的总会长李深静,依据吉隆坡都市发展趋劫,考量大厦在未来的使用需求,将重建计划由原先的九层改为十层,有关图测亦呈交给政府相关单位。唯因市政局以保留原有市区内旧建筑为由,拒絶了永春会馆重建计划的申请。
1995年董事会再次向市政府申请图测,并且获政府批准重建为四层大厦。就在重建计划快要落实之即,在动土仪式上,建委会主席李深静鋻于永春会馆地处吉隆坡黄金地带,应扩增建筑楼层,以因应将来发展所需。随即宣布将大厦扩建为七层大厦。此项建议于次年会员大会被接纳(1996年4月14日),1997年建筑图测获市政局批准,1998年建竣,1999年6月27日由会长李深静主持开幕。3
从1959提议进行重建到1999年重建完成,从原先的三层建筑变更为七层大厦。经历了四十年,历经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重建会馆的艰巨历史任务。过去因为主客观因素而导致重建计划一直未能落实。直至李深静担任会长后,应用他本身在建筑领域的专业与影响力,过去许多技术上、法律上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一一被克服。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深静,吉隆坡永春会馆重建计划或许还未能在上世纪落实。
有关会馆进行重建的资金来源,半数由会馆会员所捐献,不足部份则向银行贷款。值得一提的是,吉隆坡永春会馆建馆时期的捐献者,他们的子孙在会馆重建时亦慷慨解囊继续给会馆支持。例如林邦玲在建馆时以其父林有三之名誉在1930年捐了五百元。在会馆重建时,林邦玲之子林维德、林维和又以其父之名誉捐献了100,000令吉。黄振秀本人在建馆时期捐了五百元,他的孩子黄茂桐等人以黄振秀集团之名誉捐献了100,000令吉。
重建前的吉隆坡永春会馆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
1999年吉隆坡永春会馆重建落成开幕礼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
另外,前会长李延年的长兄李世通在建馆时捐献了一百元。在会馆重建时虽然李延年已经逝世多年,唯其已其家属仍以其名誉捐献了300,000令吉,为会馆重建时捐献最多者。因此会馆的六楼大礼堂即命名为“丹斯里延年博士礼堂”。从吉隆坡永春会馆的重建经过,可看到永春人在为会馆组织的营运过程中,家族参与奉献的传承精神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尤其领导乡团不只需要付出金钱,亦需服务精神的投入。吉隆坡永春会馆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依靠的即是同乡们对乡土亲缘关系的认同,以及家族内部对于乡族的认同。
“丹斯里延年博士礼堂”由前广东省省长梁龙光提字
资料来源: 吉隆坡永春会馆
1998年吉隆坡永春会馆完成重建后雄伟的外观
资料来源: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青年团与妇女组的成立经过
吉隆坡永春会馆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傲人的成绩,在组织的发展方面,分别在1979年和2001年分别成立了青年团和妇女组。使到组织趋于完善,会务的开展更为多元与活跃。在历经创馆五十年后,才正式催生了青年团组织,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除了领导人意识到栽培接班人的迫切性之外,当时民间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是推动青年团成立的动力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因经历五一三种族冲突的阴影,马来西亚时局尚在动荡,社会多仍然不稳定,民间的青年活动在客观环境因素之下未能顺利开展。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国家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正轨,社会经济的提升,各地方召募华裔青年参与的社团组织纷纷出现,例如圣约翰救伤队、青年团结运动等。这些团体的日常活动内容含盖范围很广,在艺文活动方面就包括歌咏班、舞蹈班,华乐组等,在体育方面一般有乒乓、篮球等较为华裔青年广泛接受的项目。 吉隆坡永春会馆的董事们鉴于吉隆坡永春会馆没有青年团组织,考虑积极栽培接班人,以及吸年轻的永春子弟的加入永春会馆的重要性,必须成立青年团组织,一九七六年董事会议提出有关成立青年团的建议。
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一日吉隆坡永春会馆青召开第一次青年团筹备会议,召集人为林维和,出席者有,郑金赤、刘诗温、林杰文、李俊锋、林文庆、陈梅生、陈洛汉、蔡维衍、尤培胜、林文彬、颜江山、李玉方等十三人。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永春会馆青年团正式召开,第一届团员大会,同时也选出一九七九~八零年度第一届工作委员。除团长林维和和由董事会选派外,副团长林杰文,秘书蔡维衍,副秘书尤培胜,财政黄茂桐,查账林云南,妇女股李秀美,文交股陈亚良,康乐股陈洛汉,体育股林耀增,福利股陈松柏,理事颜永智、陈义潭、林文庆、颜江山等十五人均顺利当选,为隆永春会馆开创历史的一刻,掀开新的乐章。当年团员人数,只有区区的五十二人而已。4
青年团开创后,多项活动诸如合唱团、话剧组、舞蹈组、玄乐组、象棋队、乒乓队等活动董事会的支持与关怀下,相继被推动成立。之后更举行多项全国性的比赛,诸如配合永联青主办了全国同乡子弟书法比赛、同乡子弟全国华语演讲比赛。合唱团则参与大马福联青全国文娱大汇演、主办同乡子弟乒乓比赛、同乡男女歌唱观摩赛及在海鸥集团赞助下假坤成女中举办全国文艺歌曲中马区比赛。将华人乡团的机能提升到促进文化体育活动的新层次,为乡团会馆组织注入新的社会功能。
二十一世纪为吉隆坡永春会馆青年团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04年11月团长黄友邦率领全体理事策划“全国永春同乡领袖培训营”活动,带动青年领袖参与学习的风潮,也致力把吉隆坡永春会馆青年团推向“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前进。之后的李华清、王文海团长也再次肩负起承办全国永春领袖培训营的重任。“全国永春同乡领袖培训营”目前已是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的旗舰活动,活动内容涵盖倡导的华人籍贯意识的再建建构,以及海外华人新思维的开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在追求成长与进步当中,仍然同步强化社群的文化底蕴。
吉隆坡永春会馆妇女组在郑福成接任会长之后,经过他的鼓励与大力支持下,妇女组在2000年终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召集人为潘爱丽、李月凤、陈梅英、黄佩珊、李莎珍、陈宝珠等。随后也相继召开第二次及第三次的筹备会议。最后在会长、董事会、青年团及各乡亲妇女协助与合作下,妇女组终于在2001年2月4日新春年间正式成立,潘爱丽出任第一届主席。
妇女组成立后推动一连串活动,包括联谊性质的舞蹈、唱歌、烹饪及制作面包示范等。除了与青年团共同主办同乡子弟乒乓比赛、领袖培训营之外,亦积极推动永春冬令营,提供永春青少年返乡祭祖,认识祖籍地的重要活动。
青年团和妇女组的成立,让吉隆坡永春会馆的组织更为健全,也促使永春会馆的会务朝向更专业性的分工。更重要是这两个组织为母会提供了培育接班人的机制。第一届职委的秘书蔡维衍、副秘书尤培胜、财政黄茂桐,以及查账林云南,先后在吉隆坡永春会馆、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雪兰莪暨吉隆坡福建会馆、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谊合会,甚至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团出身的郑瑞开为现任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总会长与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的总会长。
1《吉隆坡永春会馆特刊新厦落成开幕暨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页58-59。
2《吉隆坡永春会馆特刊新厦落成开幕暨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页59。
3 《吉隆坡永春会馆特刊新厦落成开幕暨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页20-21
4 《吉隆坡永春会馆特刊新厦落成开幕暨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页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