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永春会馆文史馆

永春人的

祖神信仰

许多福建人洋时也将家中的神明一起带在身上,

 

祈求神明保佑他可安全的到达移居地,

 

福建的许多神明就这样也“移民”到海外,

 

继续在海外华人社会接受供奉庇佑乡民。

目前,研究民间信仰已成为一种风潮,愈来愈多学者投身各地方社群的民间信仰研究。马来西亚永春人的祖神信仰,即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部份。我国永春人所贡奉的神明,大都源自于先辈们带来马来半岛的家乡神明,在永春已有数百年历史。

永春东西向120公里、南北近40公里,22个乡镇各宗族均有各自的祖神信仰。在福建地区早期因地理条件使然, 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 神明信仰成为重要的精神寄托,求神问挂成为日常生活中解决疑难杂症的重要途径。在各个地方都有当地受到信众所崇信的神明, 因而产生了所谓的“境主公”,即管辖特定地区的“佛公”。例如永春五里街镇的丰砛头街就被划分做七境十三柱。“境”是以街道市场为商业核心,柱是以外围为依托,构成了五里街的商业网络格局。1每一境或几个境合起来都建有土地宫或其他宫庙。每一个庙宇都供奉数尊神明,每一境的人民有本身的境主公。另外,五里街镇再往上的介福乡的则分成三个村,其中福东村又有两个单姓村落,即扬美郑氏和大坵头林氏,对宗族而言,领地范围内即是宗族的境内,宗族在领地内供奉的守护神即叫做境主公。

各地方的境主公乃当地宗族的守护神,也即是宗族的祖神。在永春,供奉宗族守护神的庙宇是不对外开放的,仅有该宗族成员才能祭祀。而非宗族成员一般也不会入庙上香,这已是永春县内约定成俗的一种潜规则。

在农业时代, 神明信仰对保守的社会即有凝聚社群的功能,神明是重要的精神寄托,神缘的纽带牢牢的把族人团结在一起,祖神的诞辰更成为当地社会重要的庆典,远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会返乡参与,透过活动的参与乡族产生链接而强化了宗族的认同。

在清末, 乃至民国时期, 许多福建人洋时也将家中的神明一起带在身上, 祈求神明保佑他可安全的到达移居地, 福建的许多神明就这样也“移民”到海外, 继续在海外华人社会接受供奉庇佑乡民。有些家族会组织,沿用祖籍地祖神庙的名字建庙, 将祖神信仰全面的在移居地进行复制与传播。这不仅是永春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承, 同时也是宗族文化的延续。

永春人的家族会组织的数量远比来自福建的其他地方社群来得多,亲族移民仅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地方神信仰的纽带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藉由永春人对神明的崇敬心理,只要有条件就会创建祖神庙或家族会组织。有些庙宇香火旺盛,宗族的祖神逐渐发展为在地的地方神,原本是永春人的神明经过百年的演进,如今也为其他籍贯和方言群所崇信。例如马六甲马那的锦峰宫、柔佛利民达云峰宫的主神王大元帅,原先只是中国福建省永春县介福乡福东村扬美郑氏宗族的守护神。神明下南洋,到了南洋再跨越籍贯的边界,这种情况与不同籍贯间的融和过程颇为相似。 

经过调查,已查证吉隆坡永春会馆的会员所属宗族的祖神信仰如下

照片 1 :

保生大帝为高阳余氏宗族的守护神

照片来源: 引用自网站 https://tw.bid.yahoo.com/item/100753043603

照片 2 :

介福乡龙津陈氏宗族与大坵头林氏宗族均奉玄天上帝为守护神

照片来源: 引用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98387303990846&
set=a.286266878536230

照片 3 :

王大元帅为扬美郑氏宗族的祖神

照片来源: 扬美郑氏宗族提供

照片 4 :

保生大帝为高阳余氏宗族的守护神

照片来源: 引用自桂心编着,《听讲龙树菩萨的故事》,香港:华宇文化传讯有限公司,2020年,封面。

照片 5 :

金阙大夫的为苏坑乡东坑村王族氏人奉为祖神

照片来源: 郑名烈摄于东甲茧云宫

1 永春县五里街镇人民政府编,《闽南古镇五里街》,永春:永春县五里街镇人民政府,2007年。页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