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永春会馆文史馆

永春人的

传统习俗

中华文化传统从何而来 ?

 

源自于我们的祖辈从家乡学习继而传承给我们,

 

永春人迄今在节庆、婚嫁和丧仪仍然保留了原乡时期的精神面貌

一、永春人的传统节令

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节令均源自于中国。不同籍贯者在南来之前已在各自的祖籍地渡过传统节令。南来后,将生活习俗也一并带过来,定居后也将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在过去,永春岁时仪节繁多,时至今日,马来西亚的永春人仍然保留部分比较有意义而普遍的节日如下;

1、农历新年

这是华人社会最重要的节庆,虽然与过去在祖籍地农业社会的庆祝仪式有所不同,但大家仍本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心境,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借此机会进行一番清洁大扫除,把家中破旧无用的东西丢弃。接着在屋里屋外进行布置,有者还贴上春联。不论在行为上或心理上,均充份表现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日子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期待。过去在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清烟灰污秽,刷净炊具器皿、洗帐被,扫庭院居室等,准备千净舒适地过年。

农历新年的准备功夫,到了除夕那天达到高潮。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矢,俗称过年,家家户户炊稞、忙着杀鳮宰鸭,并且在当天中午前供拜牲醴祀神祭祖,祭祀仪式结束全家大小共进团圆饭。团圆饭后,长辈们发压岁钱给童稚们,已出社会工作者也给年长者发红包,红包金额随个人能力而定,意义在于祝福对方健康顺利。其后一家人围坐谈笑,了解彼此一年来的生活概况。

除夕晚上,大家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这种习俗谓之“守岁”。一般人相信守岁可以使父母长寿,因此也把除夕的守岁夜称之为“长寿夜”。除夕晚十二时过后,便是新的一年的来临。此时家家户户开始在大门前举行“贺正”仪式,除了贡品之外,还以点大香和烧金纸,接着燃放烟花和爆竹,欢庆全新的一年的到来。

一般在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即开始举为农历新年做准备。从腊月廿二日至除夕,永春各地有祀灶习俗,称“灶君辞年”或“二十三神上天”,一般称之为“送灶君”。如今部永春份乡村尚沿袭此习俗。在马来西亚送神仪式一般在腊月二十四,然后在年初四才举行接神仪式。唯年轻一辈很少举行送神仪式,一般是担心送上天后没接回来。

灶神在日常生活中跟人们最接近,人们的一举一动,灶神都看在眼里,相传人们怕灶神上天对玉皇大帝提出对自己不利的报告,便以各种方法对灶神献媚。因而祀灶所用的祭品一定不乏糖点,因为糖可使灶神吃了变嘴甜,不好意思上到天廷后再说坏话。在马来西亚祭祀灶神的祭品一定有糯米制成的“甜糕”,相传大家相信灶神吃了嘴巴会被黏住说不出话。

旧时,正月初一的禁忌甚多:不用刀切物,以示戒杀;不用帚扫地,意思是新年纳福,怕随帚扫空;早餐吃干饭配整叶煮的芥菜,俗称“长命菜”,象征着吃了会长命百岁;不吃稀饭,以避免外出半途遇雨;穿新衣以示“更新”,不打赤足,以避免刺伤,不可打坏器具,打坏了则一年没有福气;不骂人,不打人,不讨债,要说好话,忌说死、饿、穷等词;不做工,不拣粪,白天不睡大觉。这些传统习俗大部份已逐渐失传而不被遵守。

2、天公诞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一般初五后便各就各业。初九为天帝诞日,俗称“天公生”,家家杀鸡,蒸甜、蒸“龟”备办酒菜以敬奉天公。从初八晚午夜一直到初九清晨,到处可闻爆竹声。

相传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乃闽南人在农历新年非常重视的庆典。较讲究者一般都会准备一对带根带叶的甘蔗。在桌供奉的祭品计有:清茶及米酒各三杯、五果六斋、蜜饯、札红面线、红龟粿、发粿及三牲等祭品,案前摆上香炉及一对大红烛。祭品中如果备有“金猪”(即烧猪)视为大礼。

拜天公时为什么要在绑上甘蔗?有个典故是相传宋朝一位残暴的将领率领了一支兵马残杀许多无辜的闽籍百姓。这些人逃避到一处甘蔗园中。这场屠杀到了元月初九的前夕才停止,让这些福建人民才有幸得以庆祝农历新年。为了庆祝能够在此场浩劫中逃出生天,于是便在元月初九大事祭祀天公,在祭案前绑上一对甘蔗,以示不忘救命之恩。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亦称元宵节。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春节的欢庆期由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止,元宵节后便结束。根据旧俗,一般家庭正月十五日清晨祀天官祈求赐福,同时也祭拜祖先、土地神、床母等。

旧时,在永春部分乡村在这天馔祀祠堂或祖宇,各族有名望的男人,身着长衫云集于祠堂、祖宇,拜谒祖宗。有的祖宇、祠堂门口日夜演社戏。有些姓氏规定,凡族人前一年出生男孩,须添纸灯一个,俗称添丁,上元夜集中悬挂于祖宇门口。

上元夜,在中国有的地方举行弄狮、舞龙、张花灯等活动,有些庙宇举行“请火”(抬菩萨进香)仪式。马来西亚近几年的一些会馆组织发展出抛柑活动,让青年男女借机与对方结识。

4、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风俗,在永春沿袭已久,但现在有些家庭选择在冬至去扫墓。早在明代,中国就盛行一年三祭(扫墓)的风俗,即清明、中元、十月朔三次。到了清代,又多了一个冬至岁暮祭,变成了一年四祭, 或称“四祀”。马来西亚依旧只在清明节前后两周内进行扫墓活动。

扫墓当天一家人带食品到墓前敬献,清除墓草,在坟上撒纸钱、描红墓碑字迹,以示纪念。一般的说法扫墓愈早到愈好,在整理墓园完毕后由在场最辈份最高、最年长者主持祭拜先人仪式。

清明扫墓的行事,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和伦理的表现,乃华族祭祀祖先的三大节日之一,是农历新年之后最盛大的日子,也可视为另一个家人的团圆时刻。透过对先人的祭拜仪式达到慎终追远的意义,乃不忘先人养育之恩的优良传统之体现。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叫五月节、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永春东关等地,端午节有时竞渡龙舟。过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或馒头、春卷等,屋里喷酒雄黄酒。旧时,小孩还佩戴香囊,各户门口插艾草或菖蒲,意在清洁,辟秽去邪。有的人于端午日采百草晒成“百草药”、“午时茶”。

马来西亚华族也传承了庆祝端午节的传统,但一般只在裹粽子和划龙舟的活动。对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典故反而鲜少提及。端午节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粽子祭神、祭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粽子的花样变化愈来愈多,添加名贵食材在其中。粽子的口味也变得多元化。目前,一些乡团为发扬裹粽子的传统技艺而举办裹粽子比赛,获得热烈的回响。

6、中元节

农历七月,俗称“饿鬼月”,乃从七月初一打开“开鬼门”至七月三十日“关鬼门”止。俗传六月三十日午夜以后,冥府的就门大开,孤魂就徘徊在阳间。所谓“孤魂”就是俗称的“无缘精灵”,又称为“好兄弟”。七月三十日关鬼门,自初一起徘徊在阳间的孤魂,这一天就必须回到冥府。至此,就结束了一个月的普渡大祭拜。

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这即是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的由来,俗称“鬼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永春叫七月半。

马来西亚华社每年农历七月间都会举行盂兰胜会,闽南人则称之为“普渡”。按照华人社会一般的信仰,普渡大拜拜是在祭祀无人供奉的孤魂野鬼。这些民间盛行的普渡拜拜可分为私普、街普及市仔普三种。私普即各人家在家中祭拜者(一般是在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日),而街普乃按街区别个别择日举行者;市仔普则以市场为主体而举行的普渡。

7、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旧时在永春十五日晚,家家户户一家人吃“团圆酒”、“赏月饭”、分食月饼等。永春有些乡镇还有唱南音、赏月、猜灯谜的习俗。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月圆,一家团圆,马来西亚华人家庭迄今仍然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许多游子都会回家过节与家人团聚。

8、冬节

冬节就是冬至。在永春民间做糯米棵子、蒸糕稞祭祖先,以示不忘根源。裸子有煮甜、咸汤 的,亦有煮后捞起拌上白糖、花生末、金桔糖的。

每年的冬至日是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一天,北半球的日间最短,夜间最长。冬至这一天,太阳在最南处过了冬至,太阳在最南处。过了冬至,太阳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的地面,日间渐长,夜间渐短,意即过了冬至这一天,阳气渐旺,春天又回到大地了。

冬至那一天,各家都要做汤圆,祭神祭祖。住在外地者在冬至这一天要回家与家人团圆。闽南话有句俗语:“冬至不返无祖,过年不返无某”。就是说冬至日不回去做节的人,是没有祖先或忘祖的人。除夕不回去,是没有家室的人。又有句谚语“冬至大如年”,可见旧日人们对冬节之重视。

在马来西亚,由于一年没有四季之分,华族所过的冬节只是按照传统的节令习俗行事。

本文主要内容参考自苏庆华着,《节令民俗与宗教》,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1994年。

二、婚丧喜庆

1、婚嫁

在永春,旧时结婚习俗如下,有时仍然被保留下来,有些则已被简化。男婚女嫁,在旧社会全由父母包办,还须遵守繁琐的俗礼,此种俗礼各地大同小异,即议婚、送年庚排八字、订聘、送吉课、送书与回书、上头、惜别、陪嫁、当地、过炉头、踢轿帘、牵新娘、交拜天地、入洞房、去乌巾(绸巾)、换圆、合卺、宴客、见公婆、闹洞房、首作客、换花、弥月等仪式,但也有简有繁,视门第和家资而定。

男家要送聘金和礼品,酬谢养女之恩;女家要置嫁妆。 结婚那天早上,新郎新娘要“上头”(男加冠,女及笄),即请福寿者用木梳在头上梳三下,说些“多福多寿早生贵子”的吉利话。新娘上轿要哭,以示惜别。出嫁时,由“送嫁嫂”当天陪新娘到男家,傍晚才回。新娘上轿时,“送嫁嫂”要说吉利的话。轿停在男家大门前叫“当地”,就是说从此是男家的人了。新郎在庭中迎接新娘,踢过轿帘,由亲属中年轻弟侄辈到轿前请新娘出轿,伯叔母或嫂嫂扶新娘出轿。新郎解下新娘头上所蒙的丝巾,并纳入袖中,是取“共理家务”之意。 接着,在厅堂拜天地、祖宗,夫妇交揖,新郎带新娘进房坐在指定的地方,“送嫁嫂”进圆仔汤,命新娘新郎同吃,取“亲密和好,情投意合”之意。结婚这天,亲朋要送贺礼,男方要设宴请客,筵席中新郎新娘必须逐席斟酒,叫吃新娘酒。宴席上尊新郎的舅父坐“大位”〈首席),以表示母家的光荣,此礼至今尚存。次日清晨,新娘要到厅堂向翁姑及尊亲等奉茶,被请茶的要以首饰或银钞谢答新娘,叫做 “压盅”。此外,新娘还把带来的“缘钱”同茶叶、生姜、乌糖,做成“缘钱茶”,请邻居饮用,叫做“请茶”, 取“与人和睦相处有缘份”之意。新婚七天内,有闹洞房的习俗。新婚后三日(或五日、七日),新娘首次回娘家,称“头作客”(归宁),女家要开筵请新女婿,叫请子婿,由女方亲友作陪。婚后一月,女方父亲前来女婿家会亲家,为女儿做“满月”。

民国期间,一般沿用陈规,但知识界出现“文明结婚”。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或经介绍人撮合,得到双方家长同意后,即互赠金戒指或其他纪念品订婚,并于当地报纸登载订婚启事,社会就予以承认。结婚之日,男方去女家接新娘,新娘由二女傧相陪伴到男家,有的照像留念,有的在报端刊登结婚启事,亲友登报致贺。

永春婚姻旧俗还有半招嫁(即合伙)、进赘(男到女家)、二婚亲(男续弦、女再嫁)、嫂就叔(寡嫂下嫁夫弟)等。更有纳婢为妾、指腹为婚、童养媳(先抱养小媳妇)、冲喜、嫁木主、娶烈女、婢女陪嫁等陋俗。

现代社会男女青年到了法定年龄,经双方同意向政府登记,就可以结婚。结婚仪式简化,也有免去婚礼旅行结婚的。旧有传统的礼仪仍有参考的价值。

本文摘录自永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春县志》,语文出版社出版,1990年,页817-页818。

2、丧仪

旧时,永春人在处理丧事的过程与仪式如下:

病人断气前,家属到场送终,死后即撤去帷帐,为死者梳洗、更衣,盖上 “水被”,派人或发函电将死讯告知至亲戚友。有的还“出厅”、设灵堂、“引魂”。孝男孝女孝孙披麻戴孝,亲戚挂白哀悼。

中国因当地政府有限制,一般当天或隔日出殡,时辰一到,由死者亲属把尸体抬入棺内,加盖后抬棺出门庭钉“棺材钉”,由道士“开光”。出丧时,哀乐齐鸣,火灯引路,有的还有幢幡、花圈、挽轴等。死者的子女扶棺哭送,亲友随后哀送,等孝男在途中跪谢后,便可止步。亲属送至墓地。送棺入墓穴后,密封穴口,孝男连叫三声:“阿爸(或阿母)回去吧!”,意让死者灵魂回到家中。葬毕,在厅堂设灵位,每日三餐,奠以饭菜,奠时妻媳等妇辈啼哭哀念。七天后,逢初一、十五才奠饭菜和啼哭,直至辙奠(俗称“撤桌”)为止。一周年做小祥,两周年做大祥(俗称“对年”和“三年”),都要备物品致祭,未荐“功果”者,一般在这时候结合追荐。旧俗认为这样才算尽了孝道,报答了父母养育之恩,死者灵魂才能超升。

过去人去世后一般仍沿用土葬,也有个别的用火葬。基督教徒去世,由牧师和教友祈祷后出殡。丧葬属凶事,迷信禁忌较多,如死人初气绝,不得让猫从尸上跃过;尸体收殓入棺时,凡属生肖与死人相克之人,要回避以免相“冲”,年节到丧家贺年,不说“恭喜” ;孝眷披麻带孝,不得随便进入别人的房子;在外去世者,不得抬尸入室等等。

祭礼有庙祭、家祭和墓祭。庙祭是大族合祭,祭期在上元、中元、冬至等。家祭系逢死者“忌日”(即逝世之日),由子孙备酒肴祭祀,以资纪念。墓祭有宗族的祭远祖,有子孙祭近祖,祭期都在清明、冬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明日集体祭扫烈士墓,缅怀死者高尚情懆。

诸多传统殡葬礼仪已进行变革与简化,唯旧有传统的精神意义值得探究与学习。

本文摘录自永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春县志》, 语文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版,页818-页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