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源: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林连玉为马来西亚华教斗士,
为了捍卫华文教育的权益及华文在国家的地位,
他得罪了权贵,最终被裭夺公民权。
但林连玉的奋斗精神已被载入史册,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林连玉于1901年生于福建永春,原名林采居。七岁开始随祖父和父亲读中国经典,16岁时,他曾到厦门中药店学习经商,做了三年的学徒。不过,最后他选择了教育工作。当时,陈嘉庚正在扩充集美学校的师范部。林连玉去报考,结果在一百四十多名考生中,考到第六名。他在师范部进修期间,勤奋读书,成绩优异,甚受同学推重和师长青睐,并成为应届毕业生的“九十生”,亦即每科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这是集美师范开办以来的第一人。
1924年,他从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科毕业后,留任母校当国文教员。工作不到两年,由于战乱及军党代表入校破坏,集美学校停办,他只好到马来亚。先到新加坡谒见陈嘉庚,说服校主复办集美学校。然后才到霹雳州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一个月后,他到泗水教书,由于他不时在报章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并传言对他不利。他借此机会离开印度尼西亚。
1931年林连玉到巴生共和学校任教,半年后去加影育华学校当教务主任。1935年转到吉隆坡尊孔中学执教:二战之后任该校校务委员会主席。当时,他看到华校教师的生活非常清苦,于是决心团结教师,于1946年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福利基金,并于1949年组织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公会成立后, 林连玉担任秘书。从1951年开始,他连任吉隆坡华校教师会主席10年。他的主要贡献有两项:(一)对内方面:筹建会所,使教师会经济基础永固;实行福利制度,使退休、去世的会员家属的经济不致陷入绝境;(二)对外方面:为华校教师争取公积金,争取津贴,使教师能够安于教学,提升教育素质;提倡尊师重道,提高教师地位;主催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反对《巴恩报告书》,并促成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的成立。
林连玉对华教的贡献,归纳起来有四项。第一项是于1951年12月25日成立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团结教师,争取改善待遇,反抗不合理的教育政策。第二,他自始至终舍身捍卫华文教育。当时,不利华教的政策层出不穷,他号召华社共同反对。第三,华人国家意识转向,呼吁争取公民权。1950年代,本邦华人虽然认同这个国家,但对于公民权的争取却遭到诸多刁难。林连玉于是率领教总连同其他华团于吉隆坡召开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反应热烈,结果在独立前有七十多万华人成为公民。第四,消除董教之间的对峙局面,使到两大机构成为华教的急先锋,并肩作战,为华教奋斗,直至今天。
1954年林连玉接任教总主席,第一个挑战就是《1954年教育白皮书》。这份白皮书规定,联合邦境内的所有华文小学,都必须为政府开设英文班,以便“把国民教育精神引入方言学校”。林连玉看出这是蚕食华校的手段,决定反对到底。1954年底,他以教总主席的身份,发表《告各地教师公会,全体华校教师暨学生家长书》,除了发表支持华巫联盟竞选以外,也首次揭示了教总致力达到的三大目标:(一)各民族平等教育;(二)发展母语母文教育;(三)华语华文列为官方语言。为了争取华教利益,林连玉在1955 年1月12日,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私邸与东姑阿都拉曼举行会谈。会谈的实质成果虽然不显着,意外收获却有两项:(1)奠定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2)促使陈祯禄爵士以后为华教力争应有的权益。
1954年马新华教两大巨头会面,林连玉在吉隆坡欢迎南洋大学执委会主席陈六使的到访。两人都因维护华教权益先后遭到两地政府剥夺公民权。
照片来源: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1952年吉隆坡教师公会新会所开幕,主席林连玉致词。旁坐者为受邀剪彩的联邦副提学司培恩。
照片来源: 华社研究中心
1954年尊孔学校庆祝教师节,全体同学赠送锦旗予教总,以表其维护华教之功。锦旗由时任尊孔副校长兼教总主席林连玉接领。
照片来源: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林连玉担任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主席8年。1956年,马来亚政府制订《拉萨报告书》,排斥华文中学,提出本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以国语(马来语)作为全国各源流学校的媒介语。身为教总主席的他领导各界提出反对,并向时任教育部长拉萨交涉,最后争取到教长应允不把“最终目标”列入1957年的《教育法令》中。时隔几年,马来亚政府在1961年又推出《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其中规定华文中学必须改制成为英文中学,否则取消津贴。华文教育当时可谓处于生死存亡之秋,林连玉提出警告:“接受改制,死路一条,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他的态度坚决,并与当时马华公会要员、司法部长兼教育检讨委员之一的梁宇皋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由于他领导华教人士大力反对1961年教育法令,在该法令通过前被马来亚政府教育部以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教育政策,煽动种族情绪等罪名,吊销其教 师注册证,内政部则发函褫夺其公民权。
林连玉也是一位作家,以康如也的笔名发表文章。己经付梓出版的有《回忆片片录》、《华文教育呼吁录》、《吴钩集》、《杂锦集》、《风雨十八年》上下册、《姜桂集》等。除此之外,林连玉还出版了《连玉诗存》、收入了作者针对时局有感而发留下来的诗词。
1985年12月18日因病去世。教总、董总、大会堂等十五华团特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民族、国家的贡献,并于1987 年定其忌日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节。他于1961年被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注册证,到1985年这最后的24年里,经济拮据,虽然甚少参与华教运动,但他还是一直关心本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若有人向他征询对华教的问题,他是乐于表达他的意见的。在他逝世前的几个月,亦即1985年9月,听说董教总准备与回教党对话,他特地拨电教总秘书处表示关心和支持。他生病期间,虽然无法下床活动,也非常关心并常追问《教总33年》的出版情况。他最后的24年里,演说显然少了,然而,他那些被引用的话语却大部分来自这段时间。
林连玉溘然长逝。十五华团组成了治丧委员会,处理其身后事。为了方便众人瞻仰灵柩,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打破60年来的惯例,特将大厅辟为灵堂,以表示对他的高度肯定。停灵三天,万人向他致敬与致祭,出殡当天,送殡队伍长达1英里,万人空巷,全场肃穆有序。过后,各地都举行哀悼和追思会,如此荣哀,诚属罕见。
注:本文摘录自《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第二卷,页818-页821,由谢川成执笔
参考资料
.何国忠:〈林连玉:为族群招魂〉,收入何国忠编:《承袭与抉择: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文化篇》,台北:中央研宄院东南亚区域研宄计划, 2001。
·何启良:〈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史上的林连玉〉,收入《马来西业华人研宄学刊》,第4期,2佣1年,页17巧7。
·廖文辉:《华教历史与人物论集》,吉隆坡:策略咨询研究中心,2007。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工委会编:《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吉隆坡: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1993。
·郑良树:《林连玉评传》,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