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人对教育的重视,
不仅在小学和中学的建设,
更身体力行成立大专奖贷学金,
协助厦门大学和南洋大学募集经费,
在国内私立大学开办也担任掌校工作。
厦门大学福建省第一所大学,于1919年由陈嘉庚倡议下开办。厦门大学的诞生,是因陈嘉庚有感于福建省一千万人口,却无一所大学,不但专门人才缺乏,即使是中学师资也无处可培养,因而让他萌起创办厦门大学的决心,1凭借一人之力独自支撑厦门大学十几年。1933年前后,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陈嘉庚的事业大受打击。1937年,当他无力再承担办学所需的大量经费,才忍痛将学校交给国民政府,成为国立大学。2
在筹办厦门大学之时,陈嘉庚先后总共三次到南洋寻求当地华裔富商对厦大的支持,但结果都不得要领。当厦大财政出现危机之时,陈嘉庚才派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奔赴各地进行筹款。在南洋募款期间,福建社群给予大力的支持,在吉隆坡透过雪兰莪福建会馆代为催收雪兰莪地区之捐款。 3
陈嘉庚创立的厦门大学一景
资料來源: 高校人才网https://www.gaoxiaojob.com/announcement/detail/1315.html
黄重吉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提供。
陈仁堧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提供。
洪进聪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提供。
吉隆坡永春社群领袖除了对厦门大学作出捐献之外,1953年在陈六使登高一呼筹办海外第一所华文大专学府-南洋大学之后,吉隆坡永春会馆也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南洋大学的会员,并组织南大小组委员会,负责推动敦促吉隆坡华社踊跃参加。其中尤以林邦玲对南大最为支持。7
吉隆坡永春会馆对厦门大学及南洋大学的支持,主因是这两所大学是陈嘉庚和陈六使这两位福建乡贤在领导新加坡福建会馆时期所创办。而吉隆坡永春会馆的领袖在这段期间恰好亦领导雪兰莪福建会馆。更重要的是,新、马各地区的福建会馆的领导人大部份都是商人阶级,其中不少经营树胶业,与陈嘉庚、陈六使这两位大树胶商在生意上有直接或间接的往来。尤其陈六使曾经领导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带领新马两地树胶商与英国政府谈判,稳定了树胶价格,在同行之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在会馆会务与生意上的业务均有所往来的情况下,同时办大学又是民族教育的大事,各地福建会馆的领袖自然而然的响应陈嘉庚和陈六使的募款运动。
林邦玲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提供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华人共同出资而建
资料来源:新加坡眼https://www.yan.sg/nanyangdaxuebiexingjiapo/
陈嘉庚为厦门大学所进行的募款来源,除了仰赖他的女婿李光前及姻亲曾江水的血缘关系之外,新马各地福建同乡的地缘因素,以及树胶商的业缘关系,亦是重要的捐款来源。福建社群在东南亚办学的努力程度远在其他方言群之上,这不仅是因为福建社群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反映出福建社群的经济能力较强,尤其在树胶业的拓展过程中同时获取土地拥有权,让福建社群累积了雄厚的资本。福建社群旗下最大的亚社群--永春人,透过经商与种植树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秉持着重视教育的传统,时至今日,永春人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仍然不曾间断。
除了厦门大学和南洋大学创设时期的捐献之外,在马来亚独立后,由董教总创办的新纪元学院、马华公会开办拉曼大学,以及政府开办的国民大学(UKM)也有永春人的影迹。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义务总秘书暨吉隆坡永春会馆的前任副会长蔡维衍博士,即是新纪元学院董事局的成员和学术顾问团的副召集人。蔡博士少年时期从永春的山城乡来到彭亨州文打(Benta),后来搬至八打灵。他曾在国民大学担任讲师、副教授达十四年之久,过后转任香港岭南大学与澳门大学执教。返马后担任过数所私立学院的院长。除了在教育领域之外,他也活跃于华人社团。曾任永联会秘书、隆雪华堂副会长等重要职务,尤其在吉隆坡永春会馆朝向现代化所进行的章程修改作业的贡献倍受肯定。
蔡维衍博士
资料来源:吉隆坡永春会馆提供
此外,新纪元学院的第三任院长潘永忠博士为永春子弟。前拉曼学院院长,拉曼大学创效校长黄丽绥博士亦是永春人。她自坤成女中毕业后即到南洋大学深造,1968年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返马后曾担任坤成女中董事,2008年在70岁届满之际荣休,卸下拉曼大学校长一职。
吉隆坡永春人对大专高等教育的贡献,近百年来从金钱上的捐赠,到教育机构的领航工作,在不同世代、不同区域,以不同方式做出贡献。独立前经商有成者不吝于金钱上的捐助;独立后,在大专学府亦占有一席之地,充份显现了永春人从祖籍地移居东南亚之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因为教育的因素,才促成了永春人在国内再移民的现象,其中蔡维衍博士和潘永忠博士即是从吉隆坡以外的地区因就业需要而迁徙到吉隆坡的例子。
1 叶鈡铃:《陈嘉庚与南洋华人论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工委会,2013年,页123。
2 叶鈡铃:《陈嘉庚与南洋华人论文集》,页124。
3《雪兰莪福建会馆会议记录》1934-1937年,页91-92
4 叶鈡铃:《陈嘉庚与南洋华人论文集》,页133。
5 叶鈡铃:《陈嘉庚与南洋华人论文集》,页133-134。
6 叶鈡铃:《陈嘉庚与南洋华人论文集》,页151-152。
7 《吉隆坡永春会馆会议记录》,第一册,页116。